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因素是什么啊?

2024-05-17 22:47

1.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因素是什么啊?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其对策

在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大抵相似,主要表现为:高比例的不良资产信贷,远低于国际国际标准的资本充足率,低水平的权益净利率和高比例的负债,以及较差的风险管理水平.

但就产生的根源来看是决然不同的,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水平(包括资产管理,现金管理,贷款管理人员,管理品牌管理及内部控制等),然而对于中国,这个风险的根源乃是来源于这个金融制度本身,其余的一切风险都来源于这个制度本身而非管理水平.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有资料表明,1998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60%,流动资金的90%来自银行贷款,这种垄断性的单一间接融资形式必然使国有企业越来越依赖银行资金的支持,也使我国银行资金配置格局存在严重缺陷,如1996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6 62%,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主要风险资产(贷款)的比重为4 52%,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只是而且只能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基础上,当公众信任度下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冲击是存款挤提。大规模的存款挤提将使银行破产倒闭。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通货膨胀来提高银行系统资产的流动性。 

   同时,在资产项目构成中,各项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80%左右,而同业存放、购买国债合计仅占3%—5%,消费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还是空白。"

   也就是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就其经营目的来说不符合商业银行的本质定义.因为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贷款不是给了消费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创业贷款等,而是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但是这种贷款很难算息,回收也难,就算国有企业或政府赖账不还,商业银行除了无奈加无奈之外,没有别的任何办法,当然这种无奈需要隐蔽一些,至少不能被普通老百姓发现,于是商业银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转移这些烂账,政府在这一基础上再推波助澜.

   那么试问,且不说管理上的风险,就其贷款给国有企业或政府(地方政府)这种风险,又岂能是改善银行风险管理自身所能消除得了的呢

    所以是这个制度本身强加给了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这种制度即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乃是一种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乃是一种竞争者的个人主义,两种冰火不同的体制合二为一,势必成乱,之所以没有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事实上放弃了集体主义改信了个人主义的缘故,然而挂着集体主义的排子做个人主义的事造成的后果是他怎么也料想不到的,国有商业银行体制便是一个明证.既国有又是商业性的又能经营成功的银行在国内国外完全没有先例,华尔街的摩根.丹士利银行,瑞士的联合银行,美国的摩根.大通,花旗集团,都是私有的,有人说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先进的管理水平,但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先进的管理技术,更重要而且更深刻的是他们是私有的,他们活动的区域有一个发达的明显的市场经济,他们不受国家政权的控制,他们不存在权钱交易,他们不发放也不会傻到去发放像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和一个强势的政府那样高风险低回报的贷款,除非国家出现了危机.而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即是,它们是私有的,私有即具备了一个商业银行成功的一切因素,这乃是因为在私有的条件下无论是董事还是经理人还是普通职员,他们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的行为乃是受到了强有力的激励,他们的升降体制会越来越明朗,纪律会越来越严明,他们---如果在大不分条件下是理性的就不会贷款给一个没有前途的混日子的但却有一个后台的企业.私有的商业银行每个职员都知道,即使不能升职不能加薪也要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竞争的,不努力工作就意味着丢饭碗,而经理人万一管理失败则必不能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人一样被调到更高的位置(当然,这其中有更意味深长的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根源也正在于此:它是国有的,尤其是在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前几年一张条子就可以贷款几个亿甚至几十亿,国有商业银行烂账达几万亿元.现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结果也并未好到哪去.当然从严肃的更宽的角度讲,这并不能算是经营风险,因为国家乃是商业银行的老板而且不存在小股东,而这些烂账大部分被地方政府用来搞形象工程(姑且认为有一部分形象工程是合理的),另有一小部分被贪污掉,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只是把钱从一个口袋拿到了另一个口袋,而且这种做法还带动了就业和奢侈品市场的发达以及越来越明显的资本主义化(但并不是市场经济化,资本主义化是从财富分配角度上讲的,市场经济是从竞争的充分角度上讲的,这两者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对政府来说这么做除非被广大老百姓知道责难,否则便是有益的,但从商业银行本身来讲,便是极大的经营风险,而且由此造成的机会成本会以乘数作用增加.当时新浪的创始人由于没有能从银行贷到必需的贷款到最后被迫退出新浪便是明证,要是当时商业银行给新浪投资了,收益率会是多少呢?商业银行选择投给国有企业,损失率是多少呢?中国有多少像新浪这样的技术型企业或有潜力的企业呢?WHO KNOWS!

    事实上,任何商业银行都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之所以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像新浪这样的例子和成千上万的由于没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而胎死腹中的有潜力的或有前景的企业,以至造成当今中国技术型企业的缺乏和金融市场的不规范,乃是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国有的,西方的商业银行是私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该像国有的百货大楼和一样被九十年代的市场大潮淘汰,而兴起一批私有的商业银行,但是它没有,当局认为金融市场过于敏感,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适合私有化(这一观点在当时来看是完全合理的,但是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因而私有商业银行没能兴起,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将死不死的国有企业借此苟延残喘,官员为升迁及贪污搞的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大规模的贪污得以发展.而商业银行的风险却与日俱增,但应该注意,这里说的风险乃是作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并不是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我看来是无风险的,因为有国家这个大老板通过财政支持其生存,就算其亏损到了无法弥补的程度,依然会通过财政得到解决,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某些到了破产边缘的商业银行硬是被当局拽了回来.

     所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谈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乃不是说它能不能赢利的问题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问题,乃是说它的所做所为会给中国这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制度造成坏的影响有多大可能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需要分两个层次,首先是第一个层次对国家而言,国有的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当前阶段在适当的尺度范围内权衡利弊仍是有益的,因为中国这个特殊的经济体的发展赖于这样一个特殊的金融体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民而言着却是一个大大不幸而且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种金融体制造成了一九法则,即中国百分之十的人占有了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财富,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却只占有着百分之十,这个比例比西方国家在极端情况下的情形还要可怕,这并不是由于中国财富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三十年前中国没有富人,全国人民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现在却造成了这样的情景,这根源一个是权力,另一个乃是因为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问题,不给个人贷款,甚至不动产抵押,也需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或者跟本贷不到,而有权的人或者与权有关联的人却轻而易举就能贷到很多钱而切还不用在乎利率和还款期限.在这种状况在一九法则怎么会怎么敢不形成呢?

     任何一个人人,只要他年满十八岁智商在九十一上都应当知道,财富的分配不均乃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所以就当前状况而言,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对人民的风险已经达到了非纠正不可的程度,即使这样对国家来说会在一定期限内造成不利影响.但是我们应当理直气壮的说国家是人民的仆人,仆人无法侵害主人的利益,在未经主任同意的情况下,就算这种侵害会给主人带来更大的利益.

    那么就我们上面的分析,私有化乃是中国商业银行甩掉其最大的经营风险的唯一途径(应当申明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这可能并不对整个国家有利,因为它们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任何试图在保持国有化或国有控股而使那个最大的经营风险得到解决的办法至少在一个长时间内是不可能的,那些企图在银行内部管理上作文章的做法都是无力的,虽然这样能在很小的规模内缓解一下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因素是什么啊?

2. 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是什么?

什么是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 

风险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风险的种类包括 : 
一、市场风险: 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之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 
二、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无力偿付货款、或恶意倒闭致求偿无门的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影响企业资金调度能力之风险,如负债管理、资产变现性、紧急流动应变能力。 
四、作业风险:作业制度不良与操作疏失对企业造成之风险,如流程设计不良或矛盾、作业执行发生疏漏、内部控制未落实。 
五、法律风险:契约之完备与有效与否对企业可能产生之风险,如承作业务之适法性、外文契约及外国法令之认知。 
六、会计风险:会计处理与税务对企业盈亏可能产生之风险,如帐务处理之妥适性、合法性、税务咨询及处理是否完备。 
七、资讯风险:资讯系统之安控、运作、备援失当导致企业之风险,如系统障碍、当机、资料消灭,安全防护或电脑病毒预防与处理等。 
八、策略风险:于竞争环境中,企业选择市场利基或核心产品失当的风险。 

风险管理原则: 
一、强调事前管理。 
二、数量化佐证以衡量风险程度。 
三、预设最坏的情境。 
四、模拟评估。 
五、弹性化调整。 
对于风险管理政策,应明文订定营业策略或方针、业务计划、内控与稽核制度,建立风险部位限额呈报董事会核定,评估执行绩效并适时检讨修正 
风险管理是指面临风险者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减少风险负面影响的决策及行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无论企业或家庭,都日益认识到了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对付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管理一条总的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 

对纯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一)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适用于对付那些损失发生概率高且损失程度大的风险,如考虑到游泳时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虽然回避风险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但这种方法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进行回避。如人身意外伤害,无论如何小心翼翼,这类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再如,因害怕出车祸就拒绝乘车,车祸这类风险虽可由此而完全避免,但将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二)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兴修水利、建造防护林就是典型的离子。预防风险涉及到一个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比较的问题: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以兴修堤坝为例,虽然施工成本很高。但考虑到洪水泛滥将造成的巨大灾害,就极为必要了。 

(三)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非理性”是指对损失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潜在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从而暴露于风险中;“理性”是指经正确分析,认为潜在损失在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比购买保险更经济合算。所以,在作出“理性”选择时,自留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 

(四)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 

个人和家庭风险管理: 
个人和家庭都要承受各种风险,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风险的内容也略有不同。为了在效管理风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搞清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 

个人和家庭风险管理的过程: 
第一步:识别、确定风险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风险,并了解它的严重性。以下简单列出了家庭或个人可能出现的几种风险: 
家庭风险种类 
类型 生命周期/项目 风险 可能的损失 
生命健康 整个阶段 
退休前(前五个阶段) 
结婚至退休前(中间四个阶段) 
子女 残疾 
残疾 
死亡 
残疾 额外花费,家庭负担 
收入减少或没有 
没有收入 
额外花费 
财产 租房 
自有住房 
家用汽车 
其他实物 损失或损坏 
损失或损坏 
偷盗、损失、损坏 
偷盗、损失、损坏 另租费用 
修理或更新,暂住费 
修理或更新,暂租费 
修理或更新 
责任 不当行为 
财产 对第二、三方的责任 
对第三方的责任 他方损失(赔付费) 
第三方损失(赔付费) 
职业/投资 工作 
经营 
投资 失业 
亏损 
失败 没有收入 
没有利润、或损失资本 
没有收益,或损失本金 


以上表格只列出了普通家庭中的可能出现的主要风险,不可能包括所有风险。针对不同的家庭,可能还需有一些特殊的风险,如讼诉、经济纠纷等。 

第二步: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使用两个标准:潜在损失的大小和风险出现的概率。对风险承受的选择可以有几种结果:不可承受、可以承受、不重要。如果一种风险显著地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则是不可承受的(或不可支撑的),不管这种风险出现的概率多少都一样,这种风险就是损失比较大的;如果损失小,即使概率比较高,则也是可承受的,如果概率低,就是不重要。当然,评价损失的大小,对不同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下面表格给出了一个风险评估的简单列表。 
风险评估 发生概率 
损失大小 高 低 
大 不可承受 不可承受 
小 可以承受 不重要 

不可承受的风险,是您应设法控制的。 

第三步:风险控制 
控制风险的方法有: 
一是风险规避。在面临可选择时,请尽量避免风险行为,如不参考危险的活动、乘火车少座飞机等。 
二是分散风险。如家庭成员不参考同样危险的活动,避免同时伤亡;夫妻不在一个单位,避免同时失业风险等。 
三是预防和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 

第四步:通过保险来处理风险 
对家庭来说通过保险来规避风险就是寻找风险的共同分担者。 

第五步:监测风险 
平时定期关注风险问题,如在年龄段发生变化时,需重新考虑风险管理控制计划。 
企业风险管理: 
而对于一个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现代企业而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使得经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甚或破产的风险的存在是无庸赘言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破产风险等等。不同企业对不同风险的关注程度不同。然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风险管理都是经营过程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它是使企业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市场不确定性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系统方法和过程。 

确切地讲,风险管理通过了解企业及市场情况,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设计并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不断监测风险管理过程而使企业达到其战略目标。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紧随世界经济大趋势,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操作标准,占据了企业管理的中心舞台。其具体原因是多重的: 
1 ) 世界市场变化风起云涌,风险数量及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正如有些调查指出,今天市场上一个典型的大企业会面临 1 万多种风险。 
2 ) 
旧的风险管理范例不足以参考以化解当今有代表性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一些调查报告指出,在所有风险之中,被企业经理们列为榜首的是非传统性风险,而此类风险是不能仅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地管理的。 

3 ) 商业经营模式的综合性已日渐突出。保险与金融服务合为一体的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世界上金融衍生物的市场正急速增长。 
4 ) 
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资金与信息的流动,提高了企业风险的发生水平,但也促成了新风险策略的实施。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九十年代的急速发展使得对许多风险的有效监控成为可能。 

5 ) 股东们对稳步增长的兴趣对良好的风险管理操作也是一种鼓励。投资者们极力避免像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安然( 
Enron )等公司的破产厄运。研究表明,市场对多年来稳步增长的公司给予了 10% 
或更高的市场溢价。对于公司的负责人来说,优越的风险管理成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要求。 
6 ) 
随着更多世界上的政府和国际组织要求上市公司报告风险管理情况,管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近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地相继出现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 

7 ) 步入新世纪以来,一些灾难性事件,如在美国发生的证券市场崩溃,安然公司丑闻,特别是美国“ 9.11 
”事件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风险管理领域。在“ 9.11 
”事件之后狂涨的保险市场和低迷的证券市场迫使全球的公司主管们寻求更佳的风险管理方案来适应经营的环境。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各主要工业国的货币汇率波动特征表现为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波动频率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没有同步性和联动性,这种表现特征必然会加大我国外向型企业的持汇风险。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了外向型企业绝对无法回避的课题。 

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常规操作办法有很多,例如掉期买卖、期权买卖等,笔者认为根据对各个币种以及相关指数的历史走势的分析来选择持有最强势的货币以及回避最弱势的货币也不失为一种操作思路。 

美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币种,国际上最主要的汇率关系就是主要工业国的货币与美圆之间的比价,其次才是各主要工业国的货币相互之间的比价(也叫交叉汇率)。衡量美圆汇率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是美圆指数。我们通常看见的美圆指数主要是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货币的指数,标的物为六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其中欧元是最重要的货币,占总数的57.6%权重,对美元指数强弱程度的影响最大,美元指数权值主要集中在欧元、日元(占13.6%)、及英镑(占11.9%)三者身上,另三个货币分别为加币、瑞典克郎和瑞士法郎,这就是美元指数的基本构成情况。(图1) 

国际金融市场上另一种重要的汇率关系就是交叉汇率。交叉汇率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非美元货币对另外一种非美元货币的汇率,即:其所涉及的是两种非美元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交叉汇率分别是欧元/日圆、欧元/英镑以及英镑/日圆。近几年来国际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交叉汇率的地位凸显并且呈拾级上升的态势。 

笔者的基本分析思路是这样的:以美圆指数的走势分析为主、以对各主要交叉汇率的走势分析为辅,当分析表明美圆指数处于强势并且将持续保持强势的时候,通过对各个交叉汇率运行趋势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中最弱的货币来做空该货币;而当分析表明美圆指数处于弱势并且将持续保持弱势的时候,通过对各个交叉汇率运行趋势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中最强的货币来做多该货币。 

如图1:美圆指数在1995年以后曾经一直保持着强势,一直到2002年4月份才彻底转弱,至今仍没有出现重新走强的明显征兆。而当时(1995年5-6月)的交叉汇率显示:欧元(即当时的西德马克,例图采用的是连续数据,下同)兑日圆已经开始转强,英镑兑日圆亦显示出长线走强的特征,于是,当时的交易策略就应该是在持有美圆现汇的同时还可以卖空日圆(图2、图3)。 

后来的行情结果是:日圆持续下跌了3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998年10月份才开始转强,其间跌幅超过80%;到了1998年10月,欧元兑日圆发出长线看跌的信号(参见图2),而此时美圆指数刚刚完成局部回调、再度企稳,其长期强势特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参见图1),于是此时的交易策略就应该是在持有美圆现汇的同时还可以卖空欧元;后来的行情结果是:欧元持续下跌超过2年,一直到2000年才开始逐渐止跌转强,其间兑许多外币的跌幅均超过30%(图4)。 

进入2000年以后美圆开始出现滞涨的迹象(参见图1),同期的交叉汇率显示欧元兑日圆开始转强(参见图2),英镑兑日圆也开始步入强势,而欧元与英镑之间难分伯仲、但瑞士法郎对欧元明显逞强(例图从略),据此可得出结论:一、美圆总体强势未变,仍应以持有美圆为主;二、交叉汇率里瑞士法郎最强、日圆最弱,可以适当加持瑞士法郎的多头、做空日圆。后来的行情结果是:美圆指数一直到2002年4月份才开始全面走弱(参见图1),瑞士法郎的强势一直持续到现在(图5),日圆对美圆的弱势一直持续到2002年4月份、而在交叉汇率方面的弱势则至今未有明显的改观(参见图2)。 

以上5个品种的历史走势过程表明:一、汇率的波动具有极其明显的趋势特征,且该趋势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例如美圆指数在2002年以前维持升势长达7年,又比如瑞士法郎自从2001年重新走强以来,兑美圆展开了长达3年的持续升势。二、近十年来汇率波动的连续幅度极大。例如欧元近3年来兑美圆汇率连续上升了55%以上,瑞士法郎兑美圆的升幅也高达40%(如果反算美圆的跌幅则接近60%)。三、由于交叉汇率的影响,各个币种与美圆之间的汇率变化表现为非同步性。例如在2000—2002年期间,美圆/日圆呈持续上升态势,而该时由于欧元对日圆已经开始转强,受其支持、欧元/美圆则表现为区间震荡,汇率变化幅度不大。四、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士法郎。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爆发美圆危机以来,瑞士法郎就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强势,其间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大的回调,但最终都能够在每次回调结束以后重新恢复升势、屡创新高。这次籍美圆弱势之机再度领涨,极有可能一举突破1995年创下的历史高点1.1120。 

综上所述,企业在从事旨在规避长期汇率波动风险的对冲交易时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几点:1、坚信汇率波动的趋势性和长期性,不要随便改变持币方向;2、不要盲目推测汇率波动的终点,应该在趋势反转已经完全确认以后才最后决定如何调整因对策略;3、要坚持趋强避弱的交易原则,不要一相情愿地指望弱势货币会突然走强、更不要基于这种想象而过度持有弱势货币。 

外汇市场在国际上是最重要的资金投资市场之一,如果能够妥加把握、操作得当,从中获取的收益极有可能远远超过传统的外贸出口盈利。

3. 我国政府为了减少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了哪些措施??

  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及法律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5月首次披露的数据,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8.14%。到2004年末,这一比例下降为3.92%,2005年末再降为3.84%。此外,中国银行作为与建设银行同为首批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之一,2004年共处置境内行不良贷款2539亿元,使得2004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降到5.12%,较2003年末下降11.16%个百分点。中国工商银行2001年末不良贷款率高达29.8%,2004年之后,工商银行明显加快了不良贷款处置步伐,2005年,该行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分别降至2.49%和4.43%。
  二、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信息的非均衡性等原因,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贷款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1.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经济学中将人的经济行为假定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就借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借款者将面临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可能出现因决策失误导致不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的情况。就贷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由于信息的非均衡性,贷款者很难确保资金配置的安全性,因此发生贷款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2.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经济学中将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为“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或承诺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必然存在。在信贷交易发生之前,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达到取得贷款的目的,隐瞒或提供虚假资料,使银行的信贷资产存在潜在风险。在信贷交易发生之后,借款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会从事从贷款者角度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贷款者将面临贷款难以及时收回的潜在风险。
  3.信息的非均衡性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
  银行信贷决策中,信息大致包括:宏观方面的信息,如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微观方面的信息,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家素质等。根据市场各经济主体所获取信息的差异性,将信息分为均衡信息和非均衡信息两类。非均衡信息是指各市场参与主体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企业是市场参与主体。一方是借款人即企业。作为资金的借入者和使用者,对于借入资金的“实际”投资项目(不一定是向银行所声称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有充分信息;另一方是贷款人即银行。银行只是资金的提供者,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使用,对于被借资金使用的有关信息只能通过企业或其他渠道间接了解,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拥有与企业同等程度的信息。这种非均衡信息的存在使银行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和资金偿还概率。
  在非均衡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存在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斯蒂格利茨和韦斯认为,随着利率的提高,会出现:
  (1)由于银行事先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相关信息,便将贷款利率作为一种检测信号。更高比例的较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风险偏好型)将出来接受贷款利率的提高,而不喜欢冒风险的较安全的借款人(风险规避型)将退出申请人的队伍,这就是“逆向选择”。
  (2)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将倾向于改变自己的经营项目,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贷款风险也将增加,这就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还会强化逆向选择效应,使银行贷款风险随贷款利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大。
  三、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1.加大对未剥离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力度
  政府应培育完善的不良贷款流通市场。通过市场中介,拓宽不良贷款的信息交流渠道,寻找国内外潜在投资者、购买者和合作伙伴,鼓励私人企业和外资参与,通过采取灵活方式,如公开拍卖和暗盘投标、股本合资等,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足够的后续资金。
  积极创新处置手段,突破原有的收贷范围,以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收现金、以物抵债等清收管理办法。可以将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作为偿债物,通过对抵押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和拍卖变现等形式实现不良贷款的有效盘活。对于有抵押物的企业不良贷款,如果失去了现金偿还能力,应该将偿债物及时收回并尽快处理,冲抵贷款余额,防止由于抵押物损毁或贬值造成贷款损失加大。对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虽然银行未办理抵押手续,也应通过与企业协商或通过诉讼等手段收取企业易变现资产,用以抵偿银行贷款本息,减少贷款损失。对于有担保抵押物的不良贷款,应依法及时追索担保抵押物,进行拍卖,清收不良贷款。
  2.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质量,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数量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贷款总量的扩大来稀释不良贷款的存量,但是要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必须同步进行。因此在扩大贷款总量的同时,必须强调增量优化。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提高资本运营效率。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商业银行体制的基础,决定着银行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引入非国有投资者。实行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②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健全会计制度,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和稽核标准,使国内外投资者对投资对象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减少政府(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因信息非均衡而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尽快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既能为贷前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又能为贷后管理提供分析数据。③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把贷款资源配置在国内亟需发展的能源、交通、电讯和主导产业上。重点扶持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要控制贷款集中程度,大额贷款与小额贷款保持合理比例。积极创新贷款业务,继续发展个人住房、购置汽车等消费信贷,提高优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④尽快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制度。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但要建立各种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的模型和工具,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企业流程等制度平台。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管理,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决策控制制度。依据风险度高低决定贷款金额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长短。认真做好贷前调查,提高贷前决策水平。充分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按照“5W”原则即贷给谁(who)、为什么贷款(why)、用什么做担保(what)、什么时间能够归还(when)、如何归还(how),认真审核确认后再给予贷款,尽可能减少决策风险。推广担保抵押贷款,完善贷款抵押制度和担保手续。担保抵押贷款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行的一种贷款制度,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应提供担保,银行应对贷款人及担保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的权属和价值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资信良好、有偿还能力时才给予贷款,这是减少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资金贷出后作为债权人的银行要认真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注意搜集资金运营信息,对企业的重大财务活动加强监督,及时准确地掌握资金流向以及资金使用质量的信息,通过监督和分析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防止信贷资金继续恶化。健全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决策等工作,一旦贷款进入预警范围内,则立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信贷风险发生,这是提高信贷资金质量,加强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①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干预,增强国有银行的独立性。政府要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及时修改有关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办法,对自有流动资金不足30%的新建企业,应禁止发放贷款。②强化外部约束,加强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发放的监督管理。一方面,监督部门要遵循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手段,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稽核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通过信息收集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等技术支持,建立对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信贷业务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稽核检查制度。只有加强对国有银行信贷行为的监管力度,才能提高信贷质量,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率。

我国政府为了减少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了哪些措施??

4.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主要集中于()。A.国有企业B.外资企业C.小微企业D.民营?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
选A

5. 商业银行风险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莫顿教授指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二大支柱,而作为商业银行来讲,风险管理又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随着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深化和完善到了资本配置的管理。 (一)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二)规范银行信息披露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商业银行应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实施资产配置,这样既决定了不确定性问题。又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灵活。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吸收与流动机制。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动。银行通过搜集及整理相关信息,并在信息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后提供给相关决策者,可以减小信息不完全的影响。再次,提高资产配置质量。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可以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6. 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度量的指标有哪些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风险的定义及其度量方法。
  (一)信用风险
  1.信用风险涵义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足所有囚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鞋提取款形成挤兑等等。
  2.信用风险度遣
  (1)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包括专家制度模型、Z评分模型等。
  (2)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主要包括: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 Model(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附加型)和宏观模拟模型(CPV模型)。
  (二)市场风险
  1.市场风险的涵义
  市场风险足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的火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口益突出。
  (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囝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凶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
  2.市场风险的度量
  早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各金融机构普遍感到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始研究如何用单个模型来度磕整个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其中JP.Morgan研制的风险模型Risk Metrics最为成功。在此风险模型中使用的风险度量指标就是VaR即在险价值。
  (三)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风险的涵义
  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以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表面上看此次危机足银行流动性缺乏所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肆意发放信用等级低、质量差的贷款导致的。
  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具有传导性。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这使得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不能保持正常的头寸,则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问题将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正任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传导到美国金融各个领域进而传导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领域的危机。
  2.流动性风险的度量
  (1)静态分析方法
  ①存贷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等于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指标在很人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这一比例愈高,表示流动性愈低,风险越大。
  ②流动资产比率:它分为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率以及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率两个层面,该比率愈高,表明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愈小。
  (2)动态分析方法
  ①流动性缺口法
  流动性缺口衡耸的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目前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流动性缺口是静态缺口,资产和负债不断变化而产生的缺口足动态缺口。这。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特定的时间序列中银行未来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
  ②现金资本模型
  一般适用于比较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模型首先假定银行不能获得任何的外来融资。通过评估银行所有的资产的流动性,来分析资产的可销售性,再运用适当的折扣率,来计算通过资产出售能够维持多久的流动性。
  (四)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
  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问,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

7. 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表外四大业务中各面临哪些风险?(8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以下对上述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一,信用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遵照合约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在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涉及传统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而且,贴现,透支,信用证,同业拆放,证券包销等业务中涉及的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本金风险.是指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追索权不能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如呆帐贷款,最终将表现为本金风险.   潜在替代风险.即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交易对手自交易日至交收日期间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大小根据市场走势向原先预计的相反方向发展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来计算.对银行而言,可能是交易对手违约,而市场又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情况下,被迫代替交易对手完成原有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者保证风险.如果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债务,而担保方或承诺方又不能代债务人偿还债务,就出现了第三者担保风险.   证券交易和包销风险.指的是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和一级市场交易中的风险.   交收风险.指的是资金或证券交与收的过程中,通知时间和实际时间之差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旦有关交收无法执行或交手处理错误,该风险将转化为本金风险.   信贷集中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少数客户,或者给某一个客户的贷款超过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从而使所发放的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二,利率风险
  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是一种本原性风险,就是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其它各类风险长期隐藏,积聚,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讲,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派生性风险,即流动性不足,可能是由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源所造成的,银行最终陷入流动性风险中不能自拔.
 
  四,汇率风险
  是指本币或外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者运用过程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五,市场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投资或者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
 
  六,法律风险
  是指因为对法律条文的歧义,变迁,误解,执行不力,规定不细致等原因导致无法执行双边合约,造成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七,经营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程序或控制失控,工作人员失误及欺诈,使银行面临的风险.
 
  八,管理风险
  是指股东,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不称职,或者不诚实,使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九,国家风险
  即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借款国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潜在变化,使该国不能按照合约偿还债务本息,给贷款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十,竞争风险
  就是金融业同业竞争造成银行客户流失,质量下降,银行盈利减少,从而增大银行风险,威胁银行安全的可能性.

1.面临管理体制的挑战。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国家虽要求国内的银行依据市场规则而不是按国家计划去贷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不仅银行被迫进行所谓的政策性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还要执行上级行的统一要求。尤其是当国家财政困难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替代财政并长期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大量双重政策性业务。据了解,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而政策性贷款历来是银行贷款中质量最低的,也是不良资产贷款比例中最高的。管理上的差距将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
 
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加入WTO,我国将在金融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方面处于劣势,而国外一些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很成熟。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致使国际结算等业务的流失,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据统计,仅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办理的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目前已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挑战。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银行业务全球联网)、创新能力强,使他们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国外银行可以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中获得盈利,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这种竞争对我国银行业是不利的。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业务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并且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国有企业,造成盈利渠道单一,提供的金融产品传统,从而造成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集中,竞争力持续弱化。 
 
5.面临融资风险的挑战。加入WTO,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形式和融资手段过于单一,将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融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形式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金融资产形式的80%以上。我国目前这种过度依靠银行的巨额储蓄存款所形成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现状,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不仅已经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而且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在西方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几乎各占50%。同时,由于国外银行在很多领域享受超国民待遇。如在税费方面,我国银行的综合税费负担率高达70%左右,而国外银行只有30%。国外银行这些优势将可能造成国内优质客户的大量流失和国内融资份额大幅度下降。统计表明,我国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一旦我国的优质客户被国外银行抢走,我国银行的优质资金来源将被分流,融资份额也将被挤占。最终将导致我国银行业市场融资能力差和盈利能力下降。
 
6.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入WTO,国外金融机构与我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人才。随着国外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优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国培训、公平的用人激励机制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我国银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结果将会使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进一步加剧我国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
 
7.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金融装备落后、国产化程度低、风险防范能力差、安全监管能力不足、制约手段不强、内审制度不严格等是我国金融安全的最大隐患。仅以已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为例,外资银行只要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拥有机构,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当前外资银行普遍存在多存少贷的倾向,它们一方面将境内吸收的外币存款资金调往境外以套汇套利,另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转移利润、少缴存款准备金的方式逃避我国的税收。还有一部分外资银行则利用回扣、提成等非价格手段与国有银行进行不公平竞争。如果我国对现有的少量外资银行都缺乏监管手段,那么一旦加入WTO,资本账户对外开放,国际游资进来,给我国银行业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引起金融秩序混乱。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安全监管能力弱,还将可能造成被国外银行一向青睐的我国电信、通讯、媒体、铁路、保险、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等行业和市场,在对其全力的扶持下,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垄断行业的利润,以形成市场垄断和产业垄断。
 
8.面临不良资产的挑战。国外一些大的银行由于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相对优良等优势将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得力的地位。如美国花旗集团资产总额高达700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的总和。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目前仅为0.67%,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却高达30%,不仅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同时也都大大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不超过8%、保滞贷款不超过5%和呆账不超过2%的比例界限。据调查,如果考虑银行账外贷款和绕规模贷款(贷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资产科目中隐藏着实际属于贷款的资产,是一种逃避规模控制的违纪行为)因素,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比账面高出10个以上的百分点。如果再把实际的呆账全部冲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资不抵债。银行不良资产的扩大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制约银行业健康运营和入世的重要障碍。

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表外四大业务中各面临哪些风险?(8大风险)

8.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面对的风险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